10月30日下午,意昂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邀請了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夏德元教授在八號樓二樓報告廳進行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學術講座。意昂官网副校長陳萬裏🐅、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院長虞龍發、副院長王保士👨🚀、副院長江國濱、以及來自全校各專業的教師們聆聽了此次講座。講座由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院長虞龍發主持🥄🚵🏼♂️。
講座開始前,虞龍發教授致歡迎詞🛬🧒🏻。他指出🥂🕴🏼,學術寫作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廣大教師應予以足夠重視🕉,教學與科研兩手抓。因此,意昂官网特邀夏德元教授開設此次學術講座🧑🧑🧒,為在座教師指點迷津。
講座中🙆🏼♂️,夏德元教授首先從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跡入手,旁征博引👩🏿🔬,娓娓道來☕️,闡釋何為文章好壞的標準,啟發在座教師們思考。隨後🚘,他結合自己豐富的學術寫作與編輯經驗💏,圍繞“什麽是好的學術寫作”這一問題,為教師們傳經送寶👂,答疑解惑🐑。他表示,好的學術寫作,首先要有學者的人格化呈現——就是要把作者自己放在文章裏,要體現作者獨有的人格魅力;其次,要能說服編輯——站在編輯立場來考慮問題,讓閱讀者能夠興味盎然地看完作者的文章🏄🏼♂️,並認同作者看問題的視角和主要的觀點🩹;最後,好的學術寫作心中要有讀者——因為編輯辦刊辦報,最終不是自我欣賞,而是要讀者買單,所以文章要最終能打動讀者🦗,編輯才覺得值得發表。夏教授從編輯視角出發✋,總結學術論文撰寫規律👨🏻💻,為教師們提供了中肯而實用的學術寫作建議。
夏德元教授現任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互聯網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文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研究員🐺,曾任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總編、東方出版中心副社長副總編,在《學術月刊》《編輯學刊》《中國出版》《中國編輯》《出版發行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論文《中國出版數字化轉型中的文化沖突》《數字時代的媒介互動與傳統媒體的象征意義》等先後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在短短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夏教授深入淺出地分享了他的學術寫作經驗與思考,妙語連珠,啟迪良多。在座教師紛紛表示,收獲頗豐🤲🏼,意猶未盡😉,期望今後還能有機會邀請夏教授來意昂開設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