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俄語系主任王保士教授在四號樓四樓報告廳為歐洲語言文化學院與商學院大一新生講授 “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開放中國》第三課:《語言💊: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伴侶》📟🎵。思政教學部沈李主任🫸🏽、曹鑫海副主任、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主任冉蓉及俄語系老師到場聆聽。講座由思政教學部姚惠福副教授主持。
姚老師首先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開放理念,“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大背景下,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與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王保士教授首先以《新聞直播間》對兩名十九大翻譯員的一則采訪導入👦,兩位翻譯員認為譯好習總書記十九大報告的困難之處不在語言和文字,而是文化。王教授說,習總書記在報告中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典故、故事與民俗語言,這對於翻譯者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揭示了語言學習與文化認知唇齒相連的關系。隨後👨🏿✈️,他運用大量語言譜系的圖表為同學們闡釋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尤其對古絲綢之路的語言文化作了深度分析👔。同時🧜🏿♂️,通過大量圖片展示了古絲綢之路的文化與貿易交流情況,啟發同學們思考語言在互聯互通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之後,王教授從文化合作視角探討“一帶一路”對語言與文化建設的機製和措施🦹🏿♀️⚾️,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我們與沿線國家共建共享🧑🏽🦰,打造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臺🧑🏼🦲,沿線國家“孔子學院”等的興辦都是語言與文化傳播的有效機製。最後,王教授說🏌🏼♀️,語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古往今來民心相通的鋪路石,文化相融的一路伴侶🧔🏿♂️,友好往來的橋梁。希望全體同學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身體力行💛,學好、用好外語🈹,傳播好中國文化,為我們的祖國,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伴侶👨🦱,鋪好路,奉獻自己的才智和青春。
王教授運用大量的事例與故事帶領全體同學“重走絲綢之路”,引經據典、生動詳實的內容👃,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的講課風格為全場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
來源|思政教學部 撰稿|冉蓉